央廣網北京9月12日消息(記者丁飛) 據中國之聲《新聞和報紙摘要》報道,對劉文的採訪,一直是在車裡進行的。一整個上午,跟著她從西三環到南四環,再直奔大北邊兒的昌平,再折回城裡。如此“跑南闖北”,目的地只有一個,醫院。劉文曾經在醫院做過十年藥房,如今做醫葯代表也快十年。14-8-1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>>>
  一進門她就提醒藥劑師,又有一種藥快停產了。
  劉文:我跟你講,這個你也多備點吧,馬上也沒了!我們那天問他了,說廠家也準備停產了。
  藥師:你知道我們最愁的是什麼呢,就是便宜藥。到處藥都沒有。你看這個藥,招標招1塊錢,沒了。就來了兩次就再也沒有了。所有的小藥,就那些幾毛錢的,維生素B4啊什麼的。現在小藥真沒辦法,那降到1塊錢,人家咋生產啊?
  劉文:就是啊,你看看。
  劉文告訴記者,這幾年經常一大早接到醫院電話,為了配齊斷檔的廉價藥而四處“找藥”。記者在醫院藥房的電子系統里發現,維生素B、黃連素、通便靈、甘草片,這些低價藥後面都標識著——無貨。而藥廠提交的缺貨證明中均寫著由於“原價上漲”,“成本提高”等原因,無法供貨。
  近年來,為緩解藥價虛高,老百姓“吃不起藥”,我國先後進行了三十多次藥品“降價”,如今不少原本就便宜的藥被“限價”後,出現了價格和成本的倒掛。
  劉文:便宜倒找不見了,成本都不夠了誰會去賣這個東西呢。本身它利潤就很少。
  記者:很可能會有水分或者改包裝。
  劉文:對,它會從藥品生產和採購各個環節去壓縮成本。醫院那邊也很為難,如果你這個價的沒有,我就要找更高的價格。比如換了包裝的,玻璃瓶換塑料瓶,片劑變膠囊。這個就要去報批,新劑型,人力物力大量浪費。
  根據統計,目前,我國經典低價藥正在以每年十幾種的速度“消失”。
  低價藥消失,高價藥繁多,是近年來藥品市場的一大怪象。過去幾毛錢一支的氯黴素滴眼液、2元一支的紅黴素等低價藥在市場上一度失蹤。今年5月,國家發改委首次取消低價藥最高零售價,改為企業自主定價,目前效果尚待觀察。
  (原標題:《醫改微表情》第四篇:《焦慮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k34ikjn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